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A. 追求上进的动力
B. 精神联系的纽带
C. 成材的生活路标
D. 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满分:2 分
2. “输入、修改、删除或隐藏计算机数据或程序,干扰数据处理过程,由此影响数据处理结果,达到为自己或他人谋求非法利益而使别人受到经济或财产损失的行为”。上述观点是哪个地区或国家的学者提出的()
A.
B. 美国
C. 欧盟
D. 中国
E. 日本
满分:2 分
3. 根据犯罪人分布特点,在年龄方面,大部分暴力犯罪由()实施。
A. 青壮年
B. 未成年
C. 老年人
D. 中年人
满分:2 分
4. 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是()。
A. 狭义犯罪学
B. 广义犯罪学
C. 犯罪原因学
D. 犯罪预防学
满分:2 分
5. 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
A. 城市
B. 农村
C. 外省
D. 本地区
满分:2 分
6. 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学术著作的作者是:
A. 拉斐尔.加罗法洛
B. 切萨雷.龙勃罗梭
C. 保罗.托皮纳尔
D. 贝卡利亚
满分:2 分
7. 就青少年犯罪而言,建国后第一次高峰出现在()
A.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文化大革命及徘徊时期
C. 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以后的新时期
满分:2 分
8. ()是指犯罪行为人运用各种手段非法占有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对社会治安秩序构成严重影响的犯罪行为。
A. 暴力犯罪
B. 白领罪
C. 女性犯罪
D. 财产犯罪
满分:2 分
9. ()是一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高犯罪形态
A. 有组织犯罪
B. 恐怖活动犯罪
C. 暴力犯罪
D. 财产犯罪
满分:2 分
10. 4.我国第一次“严打”是在什么时候?()
A. 1996年
B. 1986年
C. 1983年
D. 1978年
满分:2 分
11. 犯罪现象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
A. 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B. 犯罪事实构成现象
C. 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
D. 法定犯罪现象
满分:2 分
12. 在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环节中,采取的有别于成年人的、目的在于挽救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的方法是()
A. 保护性预防
B. 疏导性预防
C. 堵塞性预防
D. 控制性预防
满分:2 分
13. 哪一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满分:2 分
14. 不属于“无被害人”的犯罪的是()
A. 卖淫嫖娼
B. 聚众淫乱
C. 通奸
D. 强奸罪
满分:2 分
15. 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
A. 50年代初
B. 60年代初
C. 文革期间
D. 改革开放后
满分:2 分
16. 下列不属于根据犯罪主体犯罪目的不同而划分的财产犯罪的犯罪类型是:
A.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犯罪
B. 以挪用或移作他用为目的的财产犯罪
C. 暴力型财产犯罪
D. 以毁坏财物为目的的财产犯罪
满分:2 分
17. 如下哪一选项不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A. 限制流动人口
B. 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推动农村经济化改革并举
C.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重
D. 强化基本培训辅导
满分:2 分
18. 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 刑法学
B. 社会学
C. 统计学
D. 生物学
满分:2 分
19. 新中国成立后,犯罪案件发展、变化的历史现状,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
A. 三个时期
B. 四个时期
C. 五个时期
D. 六个时期
满分:2 分
20. 首次提出“犯罪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 杰立米·边沁
B. 切萨雷·贝卡利亚
C. 亨利·麦凯
D. 保罗·托皮纳尔
满分: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