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购买此门答案请加qq2762169544(微信:2762169544)
小学教学技能16春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众多,下面不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是
A.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B.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C.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D.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满分:3 分
2. ________主要是指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体现等方面所做出的评价。
A. 教学效果的评价
B. 定量评价
C. 定性评价
D. 教学过程的评价
满分:3 分
3. 讨论的最大优点是
A. 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
B. 讨论学习的目的性强
C.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心
D.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满分:3 分
4. 课堂讲授的最高形式是_____
A. 讲述
B. 讲解
C. 讲读
D. 讲演
满分:3 分
5. 下面哪个公式能够简要地表明教学中评价的综合特性和测量在评价中的 作用?
A. 评价=量的描述+质的描述+价值判断
B. 评价=量的描述(测量)+质的描述(非测量)
C. 评价=量的描述(测量)+质的描述(非测量)+价值判断
D. 评价=自评+他评+测量
满分:3 分
6. 在课堂观察中哪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以学习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带有片面性 _____.
A. 学习中心
B. 固定模式
C. 期望效应
D. 先入为主
满分:3 分
7. 根据_________可以把教学语言分为单项传输语言、双项传输语言和多 项传输语言。
A. 教学语言的信息流向
B. 教学语言的功能
C. 教学语言的内容性质
D.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满分:3 分
8. 教学反思与_________ 的 关 系,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A. 教学活动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策略
D. 教学安排
满分:3 分
9. ______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解教学的效果以矫正教学所进行的评价。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绝对评价
满分:3 分
10. ______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A. 课程标准
B. 教学标准
C. 课程总则
D. 教学总则
满分:3 分
11. _____是教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
A. 教案编写
B. 教学设计
C. 教学反思
D. 教学策略制定
满分:3 分
12. 下列不属于小学生的情感心理活动特征的是 ______
A. 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
B. 依赖性较强
C. 情感的实践性和持续性较差
D. 情绪情感的发展比较稳定
满分:3 分
13. 课堂讲授的最高形式是
A. 讲述
B. 讲解
C. 讲读
D. 讲演
满分:3 分
14.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_________ 相互影响。
A. 成败体验方式
B. 心理素质
C. 心理倾向
D. 成败归因方式
满分:3 分
15.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6—12岁之间,根据( ) 的观点,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因循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是推理思维能力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
A. 班杜拉
B. 皮亚杰
C. 加捏
D. 罗杰斯
满分:3 分
16. (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
A. 讲解
B. 讲述
C. 讲读
D. 讲授
满分:3 分
17. 下面哪些属于综合性提问:
A. 你能预测一下,地磁极突然颠倒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吗?
B. 请大家一起背诵《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起因。
D. 用千分尺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
满分:3 分
18. 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下列哪个词不可用来描述认知目标内应 用这一层次_______
A. 计算
B. 操作
C. 鉴别
D. 解答
满分:3 分
19. _____通常是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做课,组织专家与其他教师对授课教师的示范性课堂教学作点评,交流、总结其教学经验,从而使参与评课的青年教师从中受益。
A. 观摩性评课
B. 提高性评课
C. 研究性评课
D. 检查性评课
满分:3 分
20. 系统科学的“新三论”,又称自组织理论,它深入研究了系统如何产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的部分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整体,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 新三论”的是:
A. 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的“协同学”。
B. 回答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的“耗散结构”学说。
C. 研究各种系统中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贮存和使用规律的“信息论”。
D. 为现实世界的形态发生突变现象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数学框架和工具的“突变论”。
满分:3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