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满分:5 分
2.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满分:5 分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满分:5 分
4. 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 宿命论观点
B. 天命论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满分:5 分
5.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满分:5 分
6.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科学技术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满分:5 分
7. 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满分:5 分
8.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 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 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满分:5 分
9. 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满分:5 分
10.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满分:5 分
1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满分:5 分
12.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满分:5 分
13. 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A. 劳动生产率
B. 剩余价值率
C. 年剩余价值率
D. 利润率
满分:5 分
14.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 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 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 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满分:5 分
15. 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来,其根基是()
A. 个人的政治态度
B. 个人的主观意志
C. 个人的文化素质
D. 现实的社会实践
满分:5 分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 宿命论的历史观
C. 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 循环论的历史观
满分:5 分
2.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满分:5 分
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满分:5 分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满分:5 分
5.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 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满分:5 分
6.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
A. 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 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
C. 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D. 人对社会提出的需求
满分:5 分
7.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满分:5 分
8.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 直接性
B. 主观性
C. 摹写性
D. 抽象性
满分:5 分
9.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满分:5 分
10.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满分:5 分
11.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满分:5 分
12. 社会意识是()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 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满分:5 分
1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生活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满分:5 分
14.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 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 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 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满分:5 分
15. 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满分:5 分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 朴素辩证法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5 分
2.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满分:5 分
3.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满分:5 分
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满分:5 分
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科学技术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满分:5 分
6.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形式
D. 产品的交换形式
满分:5 分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满分:5 分
8.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满分:5 分
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 既肯定又否定
D. 既前进又倒退
满分:5 分
1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满分:5 分
11.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生产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思想关系
满分:5 分
12.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 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 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 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 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满分:5 分
13. 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
A. 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B. 避免两败俱伤
C. 相互之间竞争
D.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满分:5 分
14. 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A. 劳动生产率
B. 剩余价值率
C. 年剩余价值率
D. 利润率
满分:5 分
15. 社会意识是()
A.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 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满分:5 分